- · 《大众投资指南》刊物宗[05/29]
- · 《大众投资指南》征稿要[05/29]
- · 《大众投资指南》投稿方[05/29]
- · 《大众投资指南》收稿方[05/29]
- · 《大众投资指南》栏目设[05/29]
用产业转移打开筑梦空间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流动、碰撞、聚合、再生……京津冀一体化下的产业经过三年的协同发展,已经完成了大量的产业转移,随着“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的正式发布,未来,京津冀产业的发展规模
流动、碰撞、聚合、再生……京津冀一体化下的产业经过三年的协同发展,已经完成了大量的产业转移,随着“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的正式发布,未来,京津冀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还将跨上新台阶 从改革的“试验田”、创新的“先行者”到“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坐标只需要移动150公里。前者是大名鼎鼎的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后者是地处渤海湾畔、海河下游、近年来发展愈加迅猛的天津滨海新区。 2016年11月22日,两股改革创新的“洪流”汇聚于渤海之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正式揭牌。按照目标规划,这里将建设成为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的引领区、吸引聚集全球创新资源的高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示范区,成为改革开放、创新创业的“福地”,成为万千创业创新者的“梦工场”。 京津冀携手打造“梦工厂” 流动、碰撞、聚合、再生……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揭牌之后的三个月时间里,中关村独特的生态系统“克隆”至滨海新区,各类改革创新要素开始不断向这里聚拢。90多个日夜,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搭乘协同发展的“快车”不断“提挡加速”。截至当前,园区新增注册企业35家、正在核名企业37家。 “目前,京津两地正在就协同创新、利益分享、产业招商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力争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天津市滨海新区区长、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主任张勇表示,科技园2017年重在体制机制创新,首先在管理模式上要打破传统,既是两地协同共同管理,又引进社会共治,把企业家、创新创业人才、行业领域专家引进来,让园区管理和决策更加符合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更加紧贴国际化、海内外人才的需求。同时,要把两地的政策、制度创新成果叠加,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升级版,形成一个既服务于园区又辐射滨海新区,直至辐射到京津冀更大范围的服务体系。 “京津两地共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就是要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统筹利用高端创新创业要素。”中关村发展集团董事长许强表示,双方还将设立运营服务公司和产业发展基金,打造互利共赢、高端融合的创新示范平台。“我们将和滨海新区共同组建一家运营公司,围绕产业链部署我们的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我们的资本链。例如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中,通过国有资本的放大作用,来支持一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同时我们还要围绕科技金融的产品和服务做文章,例如科技担保、融资租赁,还有各种产业基金。”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提出以来,滨海新区就与中关村不断加深合作,人员互通、智力相融。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如何实现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产业升级转移成为了公众瞩目的焦点。 这一切都起源于两年前的春天。2015年3月23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研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5年4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这意味着,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推动实施这一战略的总体方针已经明确。 《纲要》提出要推动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这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产业升级转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突破领域之一,协同发展,意味着产业要在更大空间上进行布局。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产业发展绝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或者数量的扩张,转型升级才是核心。 在2016年8月16日召开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要率先突破的三个重点领域是交通、生态、产业,2016年以来推动实施了一批带动性、互补性、融合性很强的重大项目,发挥了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重要作用。 其中,在推动产业转移方面,“北京现代汽车沧州第四工厂已开展设备安装调试,36家北京生物医药企业落户沧州生物医药园。津冀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首钢京唐二期等一批产业合作园区和重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赵辰昕表示。 不过,长期以来,京津冀三地由于经济发展条件不一样,各自封闭式发展,所以它们的产业各有明显的优势,也有各自的缺陷。“这为协同发展尤其是产业转移带来了诸多难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瑞表示。 为了全面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三地比较优势,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链有机衔接、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发展格局而制定的法规——《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出台了。该指南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制定,自2016年6月13日起实施。 合力 燕赵大地,自古一家,地域一体,文化同脉。如今,京津冀正在以留印有痕、攻坚克难的非凡勇气,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产业转移结出硕果 《指南》指出,京津冀三地要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能力提升相结合,与培育产业集群竞争力、适应资源环境承载力相结合,不断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构建“一个中心、五区五带五链、若干特色基地”(简称“1555N”)的产业发展格局。 刘瑞认为,《指南》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做了一个梳理。“在《指南》出来之前,三地的产业是各自搞各自的、一亩三分地式的发展,这就导致三地长期不能形成一个规模效益,形成一个区位优势。这次首先将这个问题从顶层设计层面进行了梳理,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使得三地政府以及企业,还有区外的投资商可以作为一个投资指南进入这个区域进行投资。”刘瑞表示。 不过,在刘瑞看来,《指南》的出台只是走出了第一步,要真正使企业与企业对接、产业与产业对接,这个工作是长期的,除了政府提出一个基本的战略思想,还需要很多工作。“比如三地政府在一些具体的产业转移的政策规定,企业按照市场原则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等方面可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所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毋庸置疑,前方的路还有很长,只是在并不轻松的过程中,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已经积累了许多饱满的果实。 在河北省沧州市,带着与京津进入同城时代的自豪和喜悦,一个新型工业化基地正快速成长。沧州重点承接京津转移的石油化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冶金装备及新材料等产业。 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面朝大海有深槽,腹地广阔有支撑”,这里正在用奔跑的姿态,展示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景:建设5.5平方公里的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先行启动区,对转移到曹妃甸的改装车、新能源汽车、化工、生物医药、航空、智能装备6大产业板块,专人负责盯办、跑办对接。 在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卫星导航产业园已成规模,肽谷生物医药产业园风生水起。固安连续6年财政收入增长40%以上。 在天津市宝坻区,绿色平原一片生机。宝坻在主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中,着力集聚高端要素,着力打造宝津开发区和中关村科技新城。 …… 京津冀一体化下的产业经过三年的协同发展,已经完成了大量的产业转移。数据显示,2015年,天津市共签约引进北京项目3198个,协议投资额6993亿元。2016年,河北从京津引进项目4100个、资金3825亿元,分别占全省的42%和51%。产业协同发展不仅疏解了非首都功能,还有效提升了当地的产业规模,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燕赵大地,自古一家,地域一体,文化同脉。如今,京津冀正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毅力、攻坚克难的非凡勇气,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经过三年的发展,京津冀一体化交通建设成效显著,已经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网络,将京津冀三地收罗其中。津保铁路、张唐铁路、京津城际延长线已建成通车。随着“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的正式发布,未来这张网将覆盖、连通每一个区域的中心城市、重要城镇和主要产业聚集区。毫无疑问,这将使京津冀产业在发展规模和速度方面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流动、碰撞、聚合、再生……京津冀一体化下的产业经过三年的协同发展,已经完成了大量的产业转移,随着“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的正式发布,未来,京津冀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还将跨上新台阶 从改革的“试验田”、创新的“先行者”到“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坐标只需要移动150公里。前者是大名鼎鼎的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后者是地处渤海湾畔、海河下游、近年来发展愈加迅猛的天津滨海新区。 2016年11月22日,两股改革创新的“洪流”汇聚于渤海之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正式揭牌。按照目标规划,这里将建设成为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的引领区、吸引聚集全球创新资源的高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示范区,成为改革开放、创新创业的“福地”,成为万千创业创新者的“梦工场”。 京津冀携手打造“梦工厂” 流动、碰撞、聚合、再生……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揭牌之后的三个月时间里,中关村独特的生态系统“克隆”至滨海新区,各类改革创新要素开始不断向这里聚拢。90多个日夜,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搭乘协同发展的“快车”不断“提挡加速”。截至当前,园区新增注册企业35家、正在核名企业37家。 “目前,京津两地正在就协同创新、利益分享、产业招商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力争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天津市滨海新区区长、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主任张勇表示,科技园2017年重在体制机制创新,首先在管理模式上要打破传统,既是两地协同共同管理,又引进社会共治,把企业家、创新创业人才、行业领域专家引进来,让园区管理和决策更加符合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更加紧贴国际化、海内外人才的需求。同时,要把两地的政策、制度创新成果叠加,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升级版,形成一个既服务于园区又辐射滨海新区,直至辐射到京津冀更大范围的服务体系。 “京津两地共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就是要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统筹利用高端创新创业要素。”中关村发展集团董事长许强表示,双方还将设立运营服务公司和产业发展基金,打造互利共赢、高端融合的创新示范平台。“我们将和滨海新区共同组建一家运营公司,围绕产业链部署我们的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我们的资本链。例如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中,通过国有资本的放大作用,来支持一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同时我们还要围绕科技金融的产品和服务做文章,例如科技担保、融资租赁,还有各种产业基金。”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提出以来,滨海新区就与中关村不断加深合作,人员互通、智力相融。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如何实现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产业升级转移成为了公众瞩目的焦点。 这一切都起源于两年前的春天。2015年3月23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研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5年4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这意味着,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推动实施这一战略的总体方针已经明确。 《纲要》提出要推动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这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产业升级转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突破领域之一,协同发展,意味着产业要在更大空间上进行布局。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产业发展绝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或者数量的扩张,转型升级才是核心。 在2016年8月16日召开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要率先突破的三个重点领域是交通、生态、产业,2016年以来推动实施了一批带动性、互补性、融合性很强的重大项目,发挥了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重要作用。 其中,在推动产业转移方面,“北京现代汽车沧州第四工厂已开展设备安装调试,36家北京生物医药企业落户沧州生物医药园。津冀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首钢京唐二期等一批产业合作园区和重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赵辰昕表示。 不过,长期以来,京津冀三地由于经济发展条件不一样,各自封闭式发展,所以它们的产业各有明显的优势,也有各自的缺陷。“这为协同发展尤其是产业转移带来了诸多难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瑞表示。 为了全面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三地比较优势,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链有机衔接、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发展格局而制定的法规——《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出台了。该指南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制定,自2016年6月13日起实施。 合力 燕赵大地,自古一家,地域一体,文化同脉。如今,京津冀正在以留印有痕、攻坚克难的非凡勇气,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产业转移结出硕果 《指南》指出,京津冀三地要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能力提升相结合,与培育产业集群竞争力、适应资源环境承载力相结合,不断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构建“一个中心、五区五带五链、若干特色基地”(简称“1555N”)的产业发展格局。 刘瑞认为,《指南》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做了一个梳理。“在《指南》出来之前,三地的产业是各自搞各自的、一亩三分地式的发展,这就导致三地长期不能形成一个规模效益,形成一个区位优势。这次首先将这个问题从顶层设计层面进行了梳理,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使得三地政府以及企业,还有区外的投资商可以作为一个投资指南进入这个区域进行投资。”刘瑞表示。 不过,在刘瑞看来,《指南》的出台只是走出了第一步,要真正使企业与企业对接、产业与产业对接,这个工作是长期的,除了政府提出一个基本的战略思想,还需要很多工作。“比如三地政府在一些具体的产业转移的政策规定,企业按照市场原则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等方面可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所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毋庸置疑,前方的路还有很长,只是在并不轻松的过程中,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已经积累了许多饱满的果实。 在河北省沧州市,带着与京津进入同城时代的自豪和喜悦,一个新型工业化基地正快速成长。沧州重点承接京津转移的石油化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冶金装备及新材料等产业。 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面朝大海有深槽,腹地广阔有支撑”,这里正在用奔跑的姿态,展示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景:建设5.5平方公里的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先行启动区,对转移到曹妃甸的改装车、新能源汽车、化工、生物医药、航空、智能装备6大产业板块,专人负责盯办、跑办对接。 在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卫星导航产业园已成规模,肽谷生物医药产业园风生水起。固安连续6年财政收入增长40%以上。 在天津市宝坻区,绿色平原一片生机。宝坻在主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中,着力集聚高端要素,着力打造宝津开发区和中关村科技新城。 …… 京津冀一体化下的产业经过三年的协同发展,已经完成了大量的产业转移。数据显示,2015年,天津市共签约引进北京项目3198个,协议投资额6993亿元。2016年,河北从京津引进项目4100个、资金3825亿元,分别占全省的42%和51%。产业协同发展不仅疏解了非首都功能,还有效提升了当地的产业规模,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燕赵大地,自古一家,地域一体,文化同脉。如今,京津冀正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毅力、攻坚克难的非凡勇气,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经过三年的发展,京津冀一体化交通建设成效显著,已经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网络,将京津冀三地收罗其中。津保铁路、张唐铁路、京津城际延长线已建成通车。随着“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的正式发布,未来这张网将覆盖、连通每一个区域的中心城市、重要城镇和主要产业聚集区。毫无疑问,这将使京津冀产业在发展规模和速度方面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文章来源:《大众投资指南》 网址: http://www.dztzznzzs.cn/qikandaodu/2020/0709/361.html
上一篇:2017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指南
下一篇:“互联网+”金融投资指南